资讯中心
江西冬惠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明创业纪实
发布:2013-12-08 17:04:53 浏览:1280

江西冬惠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明创业纪实
王秋 左东林 叶文榜

    江西德安是赣北出入长江口岸的咽喉地带,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历史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时代,素有“鱼米之乡”、“江南粮仓”的德安县,物产矿藏丰富,各路商家纷纷看好,很多沿海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战略转移中选择了德安。尽管世界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没完全散去,德安县宝塔工业园,来自海内外的商界高手,正在排兵布阵,人才资金暗流涌动,以“纺织、服装、电子”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集聚成势。
    在中国中部这块科技兴业、新型发展之地,黑马频出。江西冬惠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明就是在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开发新区中,杀出来的的后起之秀,也是徽商大军在赣北大地杀出来的又一匹黑马。
    李小明,生于1967年11月,高中文化,安徽和县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和无数农村家庭一样,为了吃口饱饭,李小明随父母一家子离开了故土,来到当年相对富庶的鄱阳湖畔——共青城金湖乡谋生,并扎下根来。由于勤劳勇敢,父亲李善水被当地革命委员会任命为捕捞队队长。父亲长年累月地带领广大社员群众风里来浪里去,为集体渔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连年被公社评为“先进生产者”。那广阔的湖面,银色的渔网,欢快的水鸟,跳跃的鱼虾,涌动的浪花,以至在湖滩上吃草的牛群,都成了李小明儿时最熟悉的场景,带给他无穷的欢乐,并伴随他的成长。上学后,李小明每到暑假总喜欢跟父亲的船队到湖里捕鱼。李小明还练就了不凡的游泳技能,他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几十米远才露头。那时,父亲对他的影响和教育最深有二点:第一点是劳动创造财富,人要手脚勤快,不能指望不劳而获。在他眼里,父辈们每每满载而归,那耀眼的成果,都是大家一网一网从水里捕捞上来的,也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第二点就是要有集体观念,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一个好汉三个帮”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单干只能捞点小鱼小虾,只有集体合伙干,才能取得大丰收!可以说,正是由于从小受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教育,才为李小明后来创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光一晃到了公元1985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兴起的第七个年头。这一年8月,高考落榜的李小明,被共青城鸭鸭羽绒厂招聘进厂当工人。鸭鸭羽绒厂是全国有名的国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鸭鸭”叫响全国,企业飞速发展壮大,一年一个新台阶。能进这样的国企当工人,他兴奋得一连几个晚上睡不着觉。他的人生之路,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
    根据厂里的规定,新工人一律进行上机培训。当第一次乘坐电梯走进几百人的一个车间时,李小明惊呆了。他看着师傅示范缝制衣服时,那电机发出的犹如长风刮过的“呜呜”声,别提有多新鲜、多神奇了。于是,他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缝纫技术。李小明头脑灵活,一般人要花上三个月才能比较熟练掌握的电机技术,他不到一个月就轻车熟路了。师傅和车间主任总是表扬他。他提前通过了考核,被分配到第一制造车间成为一名年轻的车工。原来,第一制造车间汇集了“鸭鸭”所有的“王牌军”,这是省外贸公司为专门加工出口服装而组建的“特种部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终日伴随那“呜呜”的声音,五年的青春时光悄然而过。五年间,他掌握了整件羽绒服的缝制技术。为此,李小明连续五年获得了市里的“岗位能手”、“技术标兵”、“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被提拔为生产主管。
    当时光进入到1990年,也就是九十年代第一春来临的时候,李小明被厂领导委以重任——破格提拔为技术员,负责服装裁剪。当时,厂里缺少技术人才,就这样李小明从缝纫工,进入工厂的要核部门——裁剪室,当了一名技术员。
    裁剪室是服装生产环节最核心的部位,刚进裁剪室的他就被铺满桌上的图纸和挂在墙上的样板所震撼。于是,他决心向师傅们学。经过半年多的勤学苦练,李小明终于掌握了羽绒服的全套裁剪技术,并逐步成了裁剪室的技术骨干。更让他开心的是,这一年二十四岁的他,收获了人生中最珍贵而美好的爱情,姑娘就是原先同一个车间的同事——过仕云。从此,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李小明都感到前景一片光明,真正是处处洒满阳光!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羽绒服销售连年下滑,加上国企大锅饭造成工厂内部管理混乱,工厂效益不佳,最后亏损累累。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工厂里工资都发不出来,工人呆不住不算,更痛心的是,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此时,国企改制的风声雨声越来越大。这时,李小明也早有思考,自主创业是他必须要走的路。
    可是,他要创什么业呢?创业的路又在哪里呢?
    不过,为了减少创业的盲目与冲动,李小明和爱人以及家里的亲戚仔细商量,反复求证。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经受形形色色的考验。
    一天,他接到一个在广东惠州打工的老同事的电话,说在那边有个很赚钱的项目,邀他一起做。可是,等他兴冲冲地赶过去时,发现所谓赚钱的“项目”,竟是一种叫“爽安康”的传销。期声称只要交上3900元购买一台产品,就能成为会员,以后发展下线越多,提成就会越多,根据资产倍增理论,不出一年就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时,李小明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对自己有关勤劳致富的教导,他觉得那种击鼓传花式的传销不靠谱。道理很简单:如果不依靠劳动就能致富,全世界谁还去搞生产呢?
    离开惠州时,他想,大老远的来了,就索性再跑远点吧,于是,他就给共青城深圳同乐羽绒厂的一个老同事打电话,说自己要来深圳看看。到了深圳南头关马家龙工业区的时,正是中午下班时间,开始还显得有些冷清的街道,突然间,从各个角落冒出成千上万穿着统一制服的工人,多数是女工,场景真是太叫人震撼了。接下来几天,老同事要上班,他就自己一个人在工业区里转,他一边转一边想:这么多小妹崽怎么都跑深圳来打工呢?深圳真的是打工者的天堂么?
    忽然,他脑袋灵光一现:“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厂子,不都是人办的么?我自己为什么不能办一个呢?”
    思想一通,心情顿时舒畅开来。随即,李小明告别老同事,离开深圳又回到共青城来了。李小明刚踏入家门,还没放下背包,就 迫不急待地告诉妻,自己想子要投资办服装厂的事。夫妻俩心有灵犀。妻子一听表示举双手赞成。为了节约成本,李小明以优惠价从,共青羽绒厂买进十五台闲置的电动缝纫机,随后又以月租五百元的价格租了一套居民房用作厂房。接下来,就是招工了。他按照在深圳马家龙工业区那随处可见的招聘广告的样子,也用红纸写出几张,贴到菜市场、商店旁边,不出三天就陆陆续续有二三十个来应聘的人了。经过面试筛选,他留下了其中的十二个人,十女两男,作为共同创业的第一批伙伴,并且给他们的分工是:女的专门踩机子做羽绒服,男的也以踩机子为主,同时一个兼任搬运工,一个兼任销售员。至于设计、裁剪、采购以及跑单就由李小明自己一肩挑了。
    对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装制造行业而言,如何拥有源源不断的订单无疑是最最突出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子,要取得固定的订单谈何容易!这时,他想凡事都要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吧,那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衣服做出来再说!于是,第一个月就生产出了八百件羽绒服,可是,服装都得有牌子呀。为了赶市场,他急急忙忙给自己的羽绒服胡乱地起了个牌名。随后将这批“杂牌军”运到安徽和县老家。他一边联系服装店代销,一边在街上叫卖。由于服装款式新颖、做工精致,质量上乘,再加上物美价廉,深受当地百姓欢迎,不到一周时间,八百件羽绒服就销售一空,可说是旗开得胜!
    带着近二十万元的销售款返回共青城,李小明立刻开始扩大再生产,并增加了设备和人手,产品除向老家安徽销售外,还推向了山东、河北等地市场。这样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创业,自己的服装事业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在共青城这个群雄并起的羽绒王国也争得了一席之地。
    2006年秋,在那个丰收的季节里,李小明率老员工欢欢喜喜地告别老民房,迁入新的大厂房,并正式挂牌成立江西共青城兴龙制衣厂。经营除继续保持自产自销外,主要增加了承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业务。这时员工总数已发展到二百余人,分成了三条生产线。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突然意识到再不能照以前家庭作坊那样的管理了,而应当靠制度来进行管理。为此,他特意通过朋友介绍请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系的教授到厂帮助规划,建立起涵盖生产、销售、财务及行政后勤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从而有力保障了工厂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同时,工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厂里工人绝大部分都是女性,站在她们角度看,既要来上班,又大都还得在家兼顾孩子、料理一定的家务。所以,只有帮助她们恰当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才能实现劳资双赢。由于正确处理了与员工的关系,使得工厂的工人保持了非常高的稳定率,避免了一般厂子平时频繁招人,临时又难招人的现象发生。
    除了重管理,李小明还特别重视对员工的情感投资。厂里资金无任多么紧张,他从不拖欠员工工资。他还逢年过节给工人发红包。此外,一些工人家里有急有难的,他都会给予一定的资助。工人们以心换心,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老板李小明。
李小明还非常重视社会公益活动,汶川地震时,他给灾区人民捐款十多万元现金,和价值二十多万元的衣物。
当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众多工厂特别是服装厂纷纷倒闭的时候,李小明和他的兴龙就是靠工人的齐心协力,才挺了过来的。
    经过金融危机洗礼的兴龙,在全厂上下的一致努力下,生意更加兴隆了。到2009年,工厂已经发展到生产车间占地六千多平米,20余条生产流水线,车间工人2000多人,拥有日本成套进口设备1000多台(套),产品销往欧洲、香港、北京、上海、天津、四川、新疆等国内外100多个地区。
    2012年,李小明在创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在共青城与邻县德安“双向发展”中,他又在德安宝塔工业园安营扎寨,成立了江西冬惠服饰有限公司,并亲任董事长。当记者问李小明怎么起“冬惠”这样一个名称时,他郑重地解释说:“我们主要是做羽绒服的,冬天是寒冷的,希望我们生产的羽绒服能给人们太阳般的温暖,所以冬惠就体现了我们这样一个意思,或者可以展开来说就是‘冬日融融,惠泽人间’吧”。
    果然,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冬惠”一出世就以其精良的做工,时兴的款式和适中的价格定位,赢得了市场的欢迎,一时间大小订单应接不暇。冬惠通过国家各级质量检测部门随机抽样检测,成为为江西省著名商标, 同时被行业权威机构评定为“中国市场畅销品牌”。201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上缴税收2000多万元。解决劳动就业近3000多人。
    回首过去十多年的创业经历,李小明说自己有太多的收获,也有太多的感慨!最大的收获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渔家子弟通过自己的发奋努力终于实现了创业梦,不仅是给自己一家妻儿老小带来了一个算得上是小康的生活环境,而且也为社会创造了数百个就业岗位,缴纳了一切所应缴纳的税费,尽了一个共和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从中真正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与此同时,他觉得最大的感慨就是市场不相信眼泪。在困难面前,只有全力以赴,迎难而上,不轻言放弃,才能不断攀登新的高峰,领略无限风光。
    展望未来,李小明对事业前景充满了信心,坚信冬惠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为此他决心带领全体冬惠人团结奋斗,通过苦干加巧干,力争三年内将冬惠打造成中国一流的品牌、一流的企业。未来五年,冬惠将发展到100余条生产流水线,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上缴税收1亿元,解决劳动就业岗位10000人。为此,李小明下一个目标是实施“人才战略”计划,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学院等开展合作,走“人才兴业”的道路,真正做大做强企业。同时,实施科学管理,开展银企合作,增强公司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