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七年呕心沥血,七年沥风沐雨。“坚忍、包容、创新”的赣江人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不懈努力,不辍耕耘,育得金秋硕果芬芳。在全国上下同庆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王斌董事长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受邀往天安门观礼台上观看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盛典活动。面队这沉甸甸的荣誉,目睹着祖国的富强昌盛,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促使王斌董事长感极而发,写下这篇感言与大家共勉。《都市消费报》•《南昌城事》头版头条刊登了此文,现转载如下:
自强不息 执着奉献 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有感
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 王斌
9月30日上午,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刚刚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我作为赣江学院的代表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0月1日,又受邀能够坐在天安门观礼台上亲眼目睹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盛典活动,是我这一辈子的殊荣,深感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关心和重视! ” 60年一甲子,能够亲临现场,切身感受甲子之年的国庆盛典,这份兴奋和惊喜使我分不清我是在梦境还是在现实,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份荣誉是如此的厚重!在这天高云淡的碧空下,放眼望去,天安门广场就象是人的海洋、花的海洋,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亿万中国人的目光在这一刻聚焦。各兵种步伐整齐,口号嘹亮,机械化部队铁流滚滚,战机如鹰击长空,浮想起开国大典上的“万国牌”、“骡马队”, 让我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变化和日益强大,让我感到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在这欢庆的花海之中,一辆辆彩车展示着祖国全面的富强昌盛,一组组方阵展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成就。我和现场所有人大声唱起《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用最真诚的歌声感谢伟大祖国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当民族团结方阵走到观礼台前时,我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民族团结。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和民族教育举办者,我为能在祖国民族团结稳定的伟大事业中贡献一份力量而自豪!我从小受到党和国家的培养,伴随着国家的成长而成长,奉献国家的信念早已在心中坚实奠基。面对红旗和民族团结柱我庄严立誓,在今后,我和我的团队将珍惜这莫大的荣誉,在党的领导下,努力为进一步办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倾情倾力,全力将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民族教育基地。
一、倾心倾力,为民族学子成才搭建“金色桥梁”
(梦幻校园)
“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承担民族教育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也是事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自2003年举办民族教育开始,我和我的团队自强不息,执着奉献,把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热心,全部默默溶铸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中,始终把民族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带领学校全体教职工,发扬“忠信笃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搭建“金色桥梁”,并把它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办好办实。
一是建设新校园,为民族师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2005年,学校为了改变靠租借校区办民族教育的局面,下大决心,先后投资近8亿元人民币兴建了集山水人文于一体的景观校园,并为满足有清真饮食需求的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投资800万元建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堂以及民族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沐浴场所等。
二是整合教育资源,举全校之力,办好民族教育,在民族预科部的基础上组建了民族教育学院,将汉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三个教研室成建制地并入相关二级学院,通过“调、引、培”等方式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确保民族预科教学质量。并由学校专门建设了民族教育语言实验室,电脑机房和物理、化学实验室。
三是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为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学校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成立了民族教育学院、民族工作部和统战部,配备了专职人员;并从全校抽调优秀辅导员负责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为做好民族师生团结工作提供了保证。同时,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民族教育学院院长,一名党委委员任民族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先后完善了教师早晚自习辅导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新生入学教育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为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制度保证。
四是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办民族教育的优势,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学校紧紧把握民族职业教育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了学生机械、电子、建工、信息等实训场所,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并开设了就业、创业、创新指导课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积极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投身家乡建设,报效祖国。学校创新教育模式,实施订单教育、校企合作,优先推荐民族学生就业。2009年,学校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命名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五是立足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和个体差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周,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级教学法,加大汉语文、英语、计算机课时比例,强化学生特长和实践技能培养,并创造性地摸索出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从思想品德素质、文化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综合能力和奖励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评,构建了较完善的学生培养质量考评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自律、自强和开拓的进取心,为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搭起了一座 “金色桥梁”。
二、营造氛围,增强民族师生中华民族认同感
(高雅红歌会走进赣江)
作为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一直是学校民族教育的主题。多年来,学校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引导民族学生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使“三个离不开”扎根于每一位师生心中,为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一是将党的民族政策方针融入校园文化。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交相辉映,已成为赣江学院校园亮丽的风景线。学校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育纳入师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利用校报、校园网、宣传栏、手抄报、民族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营造了多民族学生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二是利用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学校都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井冈山革命活动大型展览等,了解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来之不易,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从而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大团结观念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使他们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历史观。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南昌传递时,我校是唯一以少数民族学生组成欢迎团队的院校,所有学生无不欢欣鼓舞,满怀豪情,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也增强了民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捐款活动,四川灾区在校生肖莉(藏族)受助后更是将部分捐款转捐给另一位受灾更为严重的同学马玉(回族),并写下了“传递一份爱心,传递一份希望,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感恩这个社会,愿我们共同努力,回报这个充满爱心的学校”的心声。
三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激发民族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热情。学校在不断完善两课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民族学生参加党校培训,开设时势政策课,实施党团组织进宿舍、开展党的知识竞赛、表彰优秀党员、命名党员寝室等活动,每年少数民族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的同学达到了80%。三年来,有10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被列为发展对象,有200余名优秀少数民族学生被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近百名民族师生荣获优秀学员、优秀党员称号,大大增强了少数民族师生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三、以人为本,夯实民族团结工作的基
(民族学生向从北京回来的王斌董事长献上洁白的哈达后合影)
民族团结进步事关国家发展稳定大局,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始终把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放在首位,以人为本,经常关心民族师生的生活,做民族师生的贴心人,尽力为民族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最好的服务,以真心换真情,给民族师生予人文关怀,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础。
一是关爱贫困学子。由于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学生交不出学费,学校每年都拿出数百余万元采取“奖、助、贷、补、减”等助学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即使是在学校最困难的07年也没有中断过。同时,学校每年对清真食堂进行贴补,尽力为民族师生提供价廉物美的饭菜。我多次与我的团队说:“教育是公益性的,不是为了赚钱,否则,也就不会来办教育了。”
二是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促进民族团结。每年在民族传统节日里,例如:藏历新年、古尔邦节、肉孜节等,我和学校班子成员或委托班子成员都尽力抽空与民族师生共度佳节,给他们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等,使民族学生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同时,为满足少数民族饮食要求,学校专门从西部聘用维族、回族的红、白案厨师。而且,对生病住院者,都会带上礼品前去看望,问寒问暖。今年9月,在地震中失去右手的坚强女孩——来自北川中学赵春林来我校就读,正在赶往北京参加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我知道后,立刻打电话要求相关人员多给予关心,委托陶也青校长转送我的鼓励信和2000元慰问金,并免除其未交学费,使其在赣江学院,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父母般的关爱”。
七年斗转星移,七年沥风沐雨,学校先后招收并培养了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哈萨克族等48个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少数民族内地民族班、少数民族专科预科、少数民族高职等各层次学生15,000余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返回民族地区就业,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任重道远,我们将始终痴心不改,以坚定执着的信念,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坚持维护祖国统一不动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扎扎实实做好做好新时期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和高素质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在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坚忍、包容、创新”中前行,为支持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把我校民族教育事业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中,携手奋进,开拓创新,继续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