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安徽商人曹以德:我是共青城的“创二代”
发布:2012-05-16 17:31:27 浏览:995

    (文/叶文榜)

  

   【导语】 现如今,“富二代”、“官二代”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刺激着很多人的中枢神经。相比于部分人的冷嘲热讽,来自安徽的曹以德依此为自己新创了一个词:创二代。
    曹以德的父亲原在安徽老家捧着一份“金饭碗“的工作,受共青城广招国内有志青年创业的号召,背井离乡来到江西共青城扎根。“父亲是共青城创立的见证人,为共青城的发展付出了一生。在父亲弥留之际,我从他手中接过这根接力棒,完成他未完成的梦想。”曹以德说。
个人简介
    曹以德,祖籍安徽,现为江西省安徽商会名誉会长、江西百利集团总裁、江西统百利彩印包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共青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共青麦莎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意气风发却遭遇临危受命
    物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叫“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说的是,带正电的小球与带负电的小球互相吸引,而与另一带正电的小球互相排斥。在家庭生活中,这个原理也得到广泛运用,一般而言,父亲总是和女儿更有话聊,而母亲也是更疼爱儿子。但因为母亲去世得早,这个很普遍的原理在曹以德的家庭却并不适用,他对父亲的感情比对母亲更深厚。“母亲节已过,马上就要到父亲节了。”从父亲去世后,每次临近父亲节,曹以德都格外思念父亲,永远都忘不了他弥留之际的嘱托。
    那个时候的曹以德20岁,正迎来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卧薪尝胆5年,他被当地最有名的一个服装厂选中当上了办公室主任,后又凭着踏实肯干,不久就被提拔当上了副厂长。那时候的他,在亲人的眼中是事业有成的榜样,事途不用规划,也能进展得异常顺利。可世事难料,就在人们艳羡的时候,曹以德辞去了那份光鲜的工作,接手了一个频临破产的造纸厂。
    原来造纸厂是曹以德父亲借钱筹备的,本来已经开始试产,却不想这时父亲被查出肺癌晚期。“我那时的工作前景非常好,但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告诉我,共青为满足羽绒制品及酒类产品的需要成立了包装材料厂。但是,共青却不生产瓦楞纸。纸箱材料得从恒丰造纸厂、军山造纸厂、安徽池州造纸厂等单位购进,纸的紧缺成了共青纸箱包装厂的瓶颈。他要我无论如何不要放弃他的造纸厂”。
    曹以德回忆,那个造纸厂的工人听说父亲病重后,都跑路走人,连那个懂行的副厂长都不留下,整个厂就剩下一个空架子和50多万元的债务。当时有人曾找曹以德商量收购的事宜,但最终被他否决。“我父亲曾在老家捧着金饭碗,后因不甘平淡过此生,便拖家带口来到共青城打拼自己的事业。我不忍他的事业就这样被毁。”最后,曹以德顶着巨大的压力,辞去了副厂长一职,接手了他完成陌生的造纸行业。
投入到陌生行业艰难奋斗
    虽然曹以德对造纸行业一窍不通,但他有着徽商精明能干的头脑。他仔细回忆与父亲的谈话,立马想到了中国的造纸之都——河南省新密市,便决定要到那里去进行一番考察。刚到新密市,就让曹以德眼前一亮,几百家大大小小的造纸厂,让一个县级市富得流油,这也让他看到了一个挣大钱的行业。父亲为什么要在退休后筹资创办一家造纸厂,在这里似乎找到了答案。在新密市考察的二十多天里,曹以德边看、边学、边记,就像一个饿汉到了一个特色餐饮的集市里,他每家都要吃一吃,尝一尝,然后从中品出各自的滋味和特色。
    从新密市考察学习回来后,曹以德满怀信心地招工买马、培训工人、建立企业生产制度等等。一系列措施实施下来,优质的瓦楞纸也跟着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随着生产量的不断攀升,曹以德领导的造纸厂一天能生产出的十多吨纸,共青本土的纸包装箱厂已经无法消化。曹以德明白,企业要做大做强,他必须要到外面去寻找销路。
    刚开始时,曹以德选择最原始的销售方式:在大热天里,提着一瓶凉开水,东奔西走地寻找纸箱包装企业。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户之后,曹以德不但可以免受风吹日晒之苦,还可以省去送货的路途,直接叫客户过来拉货就可以了。
    生产经营了一年多时间之后,造纸厂在曹以德的努力下还清了父亲所有的债务。但一身轻松的曹以德并没有沉溺在小小的成就中,他对造纸厂进行了一次改革:第一在产品上进行扩张,除了专业生产工业用纸外,增加生活用纸的生产;第二,告别作坊式生产,引进具有多种工艺流程的机械设备,把鸟枪换成大炮。改革后的造纸厂,工人成倍的增加,产销年年都有新突破。
20年河东 20年河西
    经过20年的发展,曹以德依靠父亲的造纸厂发展成了一个拥有数十家公司的大集团,行业涉及造纸、包装、房地产、废纸回收等。“经商以道,做人以德”在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曹以德时刻谨记这句话,富而不忘思源。近20年来,曹以德都要以公司的名义拿出资金去资助当地的贫困大学生,救济困难户和五保户。特别是2010年,公司内一名员工的家中发生火灾,一家三人均被烧成重伤,送医院急救后,无法解决高昂的医药费。曹以德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往医院看望,并送上了三万元的首笔医药费。
   “我没料到,父亲的这根接力棒把我推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创业路,不仅让他在生活上富有,精神上也富有。这20年中,共青城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我父亲来这里的时候,共青城还只是一个垦殖场,到处都是黄土和草地。”曹以德的思绪越过办公室的门窗直奔到他父亲跟前。
    据曹以德介绍,曹父早年在朝鲜当志愿军,后在部队还当上了排长。1953年他从朝鲜转业后回到安徽老家当了一名乡武装部干部。听同乡人说江西的共青城招全国广大有志青年共同创业,曹父便毅然决然来到共青。
   “我小时候是在老家安徽长大的,后来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子来到举目无亲的共青,从无到有,很艰辛的养活了我们兄妹几个。我目睹着类似我父亲那样的共青创一代,从一名垦殖场工人做到了干部,为共青的发展贡献了一生。像我应该是属于创二代,我希望共青在我们手里,能发展得更加美好。”曹以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