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中国首富——王传福
发布:2010-05-25 21:51:23 浏览:1216

   

    王传福外表温文尔雅,是个典型的“白面书生”。但其“狂”起来与李书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身家亿万的集团公司总裁,从26岁的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到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年仅37岁的商界奇才用自己的智慧、精练和汗水书写了青年创业的神话。“2009清水湾胡润百富榜”的前两位富豪都注重节能环保: 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张茵家族以财富330亿元排名第二。
基本资料:
祖籍:安徽无为
学历:硕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主要公司:比亚迪公司 (www.byd.com.cn)
第一次上市:香港主板——1211比亚迪股份(2002年7月)
主要行业:充电电池 资产:1.5亿美元
描述:比亚迪公司总裁
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本科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主要行业:充电电池、汽车制造
行业排名:
行业地位: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
综合得分:27.086 上届排名:24
单项指标最高排名变革力13
单项指标最低排名社会责任21
单项指标最高得分决策力3.956
单项指标最低得分凝聚力3.694
职业生涯:
    在完成硕士学位之后,王传福在他的研究所工作了3年,之后到了一家深圳电池公司做总经理。1995年,和他的表哥——吕向阳(第48位)一起创立了比亚迪,目前正在取代日本电池企业的垄断地位,成为第一流的电池生产商。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比亚迪的出口极度萎缩。但在今年夏天成功地在香港主板上市。去年的销售收入达1.55亿美元(2000年1.05亿美元),纳税0.24亿美元,有15000名员工。
2003年1月,全无汽车生产经验的比亚迪以2.96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消息宣布后,比亚迪的股价连跌3天,由18港元跌至12港元。但基金经理们的苦口婆心、各路媒体的普遍质疑都没有让王传福改变决定。同年8月,王宣布投资20亿元,在西安建立年产电动汽车20万辆、零部件10万套的生产基地。目前,比亚迪的股价已回涨至近30港元。
人物评价:
    企业核心逻辑:电池领域的王者,俨然已成为汽车行业的新贵。在众多“外行造车”失败的情况下,比亚迪能够一枝独秀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袋鼠模式”:集中内部资源,在已有的商业领域成功后,迅速进行战略转移。利用内部的资源像袋鼠一样繁衍一个又一个新业务,汽车业务即是比亚迪培育出的一只“袋鼠”。比亚迪不仅借鉴了电池和IT业务的优势,整合各业务群中的优势元素,同时,也整合汽车产业的上下游,奉行“跟随者与模仿者”的发展策略。
    1995年起步的王传福,自称是创业环境决定了企业日后的发展路径。他从自身所长出发,选择了最困难的一条路——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就像同城的老大哥——华为一样。走到今天,他愈发确信,把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和上帝赐予中国企业最好的礼物——大量廉价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结合好,比亚迪将进入一个中国制造的自由王国。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王传福都更像一名对技术高度痴迷的工程师。不论是在电池、手机部件,还是汽车领域,他经常会在设计部门负责人的办公室里一呆就是一天,对各种技术难题展开讨论,而且思维能在各种产业间时时转换,甚至彼此融合。他不喜欢穿西服,因为天天要和工程师、现场工人打交道,西服会增加距离感。
他绝对是一个坚定的舵手,带领着比亚迪一次次杀入那些按照惯常商业逻辑难以获得成功的行业。从1995年创业至今,比亚迪已经从一家单一的手机电池生产商发展为横跨IT、汽车多产业群的多元化制造企业;从250万元的资本金做到今天200亿元的营收,十多亿人民币的利润,约400亿港币的市值。在香港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一次次对王传福的多元化产业决策发出质疑,觉得他在每个产业中的打法、做法不可思议,甚至用“疯子”加以形容,但比亚迪在不同产业取得的成绩让投行的分析师不得不一次次修正他们的判断。在最近的52周内,比亚迪(1211.HK)的股价增幅最高曾近4倍,股价最高曾为77.7港元,而其在手机组装领域的最大对手富士康(2038.HK)同期内的股价几乎没有增幅,最高时为27.5港元。
    41岁的王传福依然充满了求胜的欲望。他丝毫没有退居幕后的打算,王传福告诉《中国企业家》:“我相信我这个企业,我还离不开,只有我来管,别人管理念不一样。我们企业只有一种声音,没有第二种声音,错了就错了干,这样才能保持决策高效,只有高效才能适应高成长。再过几年企业过了1000多亿,有多家子公司上市,到那个时候我们才可能做一些管理上的架构调整。”
管理才能:
    王传福所谓的万人工程师队伍,大都是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不迷信海归专家,也不喜欢请猎头去高薪挖角,他更喜欢用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国的学生多聪明,他们缺的只是机会。”现在王传福直接领导的7个副总裁中,绝大部分是学校一毕业就进入比亚迪的。
    刚毕业的学生在比亚迪被委以重任。这些新人的第一个任务经常是和一个资产规模达数千万的经销商去谈合作、做生意。
    在比亚迪位于上海松江的汽车工程院,3000多名汽车工程师90%是 2004年以来毕业的学生。在比亚迪,他们一上来接触的就是整车项目,什么核心技术都能接触,两年可能已经干过两轮车(F3、F6)了。比亚迪每年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花几千万元购买全球最新的车型,让这些学生们来拆,拆完之后要写总结、写报告,车子则报废。各种新车上市一台,买一台,其中不乏宝马、奔驰、保时捷这样的名车。。”
对于成长快速、可做帅才的年轻人,王传福认为激励他们的最有效方式是不断提供机会,为他们创造新的平台。十年中,比亚迪的产品事业部从不足十个迅速扩张到二十几个,这些事业部的总经理中最年轻的只有31岁,199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比亚迪。王传福在2002年底筹备众多事业部时这样许诺,任何一个事业部如果能做到营业额30亿元、净利润5亿元的话,就可以从比亚迪股份拆分出去,单独上市,团队成员将得到巨大的股权激励。
   “在比亚迪,人是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种战略打法的最终执行者。”人,高压、高薪的结合可以对效率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对于知识结构高、价值观和自尊心都很强的工程师这一套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建立文化认同感,让他们追随你的理念。”王传福说。
比亚迪的工程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硕士、博士、博士后。他们的强项往往是扎实的理论功底,而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王传福总结出一套办法,博士们一进门就先把他们拉下“神坛”,事先就声明博士们某些方面还要向工人请教,在一些方面甚至要从头学起。这样技术队伍的氛围就融洽了很多。
    孜孜以求的,正是把“中国制造”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这意味着不仅要管好普通的工人,还要用好工程师。在比亚迪的深圳总部,崭新的工人宿舍、职工公寓、标准的足球场、幼儿园、超市、中学无所不有。多年来,所有管理层和员工一起在大食堂排队、吃五块钱一份的大锅饭已经是不成文的规定。王传福希望能在比亚迪营造一种“家”的文化。
合作共赢:
    比亚迪有关人士介绍,通过投资比亚迪,中美能源公司将和比亚迪的汽车子公司共同研发能够迅速充电的风能、太阳能电池以及二次充电电池、电动汽车及其他产品。
    来自中美能源的刘易斯先生告诉《上海证券报》,中美能源是一家提供能源产品的领先全球的公司,是巴菲特投资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逾七十多家子公司中规模最大者,企业价值估计逾400亿美元。中美能源在美国中西部、西北太平洋地区和英国都有电厂,并控制着美国两条天然气管道。中美能源的总裁索科尔(David Sokol)也比视为最有希望的巴菲特的继任者。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目前市值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微软、通用电气、沃尔玛和AT&T之后的全美第六大上市公司。
   “我们投资比亚迪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公司突破,寻找新的技术。这不光是金钱上的投资,而是一个商业上的结合,是伙伴关系。”索科尔介绍说,中美能源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电动车发展技术,通过中美能源董事同时也是比亚迪的股东Charlie Munger(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总裁)的介绍,他在7月底来中国参观考察比亚迪,并交流了双方在投资和发展方面的愿景。“比亚迪有着卓越的管理团队,其研发能力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还特别钦佩比亚迪将研发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的能力。”
索科尔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同时表示,希望继续寻找像比亚迪一样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王传福说:“比亚迪本身也非常想寻找一个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在美国。电动车的商业化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在北美,依托于巴菲特及其企业的声望,加上中美能源的帮助,比亚迪能更快地实现这个梦想。”
    在外界眼中,成立于1995年的比亚迪是个年轻的公司,从事电池生产与经营。但就是这家年轻的公司创造出了无数的“奇迹”。短短数年间,比亚迪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电池制造商之一。2003年,比亚迪进军汽车业务,很快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凭借其第一款自行研发的传统汽油车F3,比亚迪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内屈指可数的“万辆俱乐部”(即月销量过万)的成员之一。巴菲特由此盛赞王传福的管理才能:“他具备独特的管理运营能力和优良记录,我们期盼与他合作。”
    比亚迪良好的经营报表也给了巴菲特更强的信心。来自比亚迪的半年报显示,比亚迪汽车业务表现良好,营业额增长幅度达71%.上半年汽车业务的营业额约为3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约71%,汽车销售量约为72357辆,同比增长约94%.
    业内人士指出,更吸引巴菲特的,主要是比亚迪的电动环保车前景。“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在中国汽车行业里是产业化最快的一个。”思迈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监张豫对本报记者这样表示。据了解,比亚迪的双模电动动力系统是电动车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的组合,既可以充电又可加油,也是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系统。
经营理念 :
    王传福改变了中国企业家的形象。那些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苦苦挣扎,为了获得一份低端打工仔职位而不断压低身份,不惜血本甚至自相残杀的人群中,终于走出来一位“技术派”领军人物,以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为己任,狂热追求技术创新,并组织起了一支真正能征惯战的本土化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
    “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比亚迪每个单位遇到问题,我们都会说,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比亚迪一位副总裁这样解释他们的企业哲学。
    王传福的看法更实际。针对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他说,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他拥有独特的解决之道。投资一条电池生产线,要几千万元,没钱怎么办?自己造。王传福“土办法”看上去很笨拙: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没钱,难道还没有人?
    比亚迪的“制造秘诀”,是“半自动化加人工”,也有人称“小米加步枪”。从电池生产线到汽车模具,王传福把人力资源开掘到了极致,二十名工程师怎么也能顶上一台机械手吧。在日本、欧美,工业化意味着大机器制造,尽量减少人工。经过比亚迪改造的“中国特色工业制造”,却是“人海战术”,或叫工程师制胜。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亚迪制造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工艺改进自始至终地融入到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他们发现,“半自动化人工”的准确率并不比全自动化低,而且避免了批量加工出错后的大规模召回难题,它可靠又灵活。
    更可贵的是,对人工和技术研发的极度推崇,让比亚迪格外注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只要客户提出要求,他们就能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最终生产一站式服务。王传福说,代工只是比亚迪的一种服务,背后卖的是零部件,卖我们自己的技术。
    想和别人竞争,必须走自己的路
    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设计师。比亚迪的企业战略,其实从根本上就是要破除中国人力资源只能走廉价、低端路线这一迷信。
    在王传福看来,中国的工程师创造力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总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上帝照顾了我们,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而我们过去只懂管工人,不懂怎么把工程师组织起来。”
    他强调,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

荣誉称号:
    2002年11月获香港“紫荆花杰出企业家”奖;
  2002年度“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2002年首次进入了《福布斯》杂志推出的“2002年中国富豪榜”;
  2003年9月入选“深圳十大杰出青年”;
  2003年6月王传福以企业家的身份,被《商业周刊》评选为25位“亚洲之星”之一。

责任编辑:叶文榜 摘自:百度百科